2024年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

时间:2023-12-12 14:16: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供大家参考。

2023年党课讲稿: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克服陕甘宁边区的严重经济困难,朱德亲自指导南泥湾的开发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培育和倡导‘南泥湾精神’。”80多年来,南泥湾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并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一、南泥湾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这个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作为观察和分析南泥湾精神形成与发展内在逻辑的视镜。即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不仅是革命的需要,而且也是时代的需要。正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孕育和培育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

——面临着新的军事斗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由于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出现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同时,也由于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得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随着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日本把作战的主要目标转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解放区,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另一方面,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妄想通过“以华制华”的手段来统治中国。特别是,日本为了摆脱太平洋战争失败的阴霾,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调集75%的侵华部队疯狂进攻八路军、新四军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企图通过军事扫荡消灭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抗日斗争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面临着新的政治斗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设立“防共委员会”,调整内外政策,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和“剿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使得国共两党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复杂形势下,国共两党的关系演变成斗争中的合作。在打退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中共代表在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时,虽然围绕的是“作战地区划分”这一个中心问题,但蒋介石却始终坚持所谓的《中央提示案》,结果引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到第二次谈判时,由于国民党缺乏改善两党关系的诚意,因而使谈判拖了八个月,结果拖出来一本反动的《中国之命运》,拖出来一个第三次反共高潮”。在第三次反共高潮过后,虽然毛泽东表示,“在国民党愿意的条件下,我们愿随时恢复两党的谈判。”但蒋介石却仍表示中共问题为“政治问题,应用政治方法解决”。于是,围绕“边区问题”和“党的问题”,国共两党又进行了第三次谈判,而且谈了半年都没有成效。至此,又面临着开展新一轮的继续谈判。

——面临着新的思想斗争。皖南事变的爆发,标志着国共两党之间的统一战线彻底破裂。其表现不只是国共两党关系的持续恶化,而且还表现在国民党政府彻底停止对八路军的军饷、弹药等一切供给,甚至叫嚣“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因而使边区遭遇了抗战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边区“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其“困难真是大极了”。面对困难,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更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在边区发起了一场覆盖全社会的生产自救运动。但这种生产自救运动,在1938年底以前,除了一部分军队开始了以改善生活为目的的生产劳动以外,还没有普遍地开展起来。甚至到1939年毛泽东在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时,多数老百姓和战士对外援仍抱有极强的依赖感,幻想外援不会完全中断,甚至发出不同声音,产生抵触情绪,没有真正意识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把1939年的热潮坚持下去,普遍推广到农村中去”,在思想上表现得“有些消沉”,因而导致1940年的大生产运动没能积极地推动起来,直止受到事实的反复教训后,边区才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

二、南泥湾精神中蕴含的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正是为了中国人民更好地“生活”,为了中华民族更好地“生存”,在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时,面对着敌我各方矛盾交织的严酷形势,毛泽东发起旨在自救的“大生产运动”,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开展一个“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用实际行动作为全国的榜样”,并调派“发展经济的前锋”——359旅进驻南泥湾,执行“南泥湾政策”,推进“南泥湾运动”,开辟“南泥湾道路”,形成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并强调“要把它发扬起来”,其蕴含的初心与使命,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品格。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如磐初心。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认为远大理想。延安时期,为“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也为了“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觉悟程度”,从而“担负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的任务”,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非战斗机关是一面工作),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并将财政经济问题提到政治的高度,认为“三者合一”就能战胜一切。作为在抗日战场上的一支劲旅,由王震率领的359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一踏进南泥湾,就提出“变兵营为学校”和“创造模范学习”的口号,并建立“半日学习制”,在边区掀起了一股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在此期间,359旅除开展生产外,其余时间都在阅读文件。在整风运动期间,他们工作学习非常积极,“不但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政治问题,而且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解决战争问题。”,最终把当年的“烂泥湾”建设成了陕北“好江南”,将党“所实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纲领”变成“20世纪殖民地、半殖民地边缘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最富有创造性的纲领之一”。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党自成立之后,就将“推翻黑暗统治”“建立光明中国”,确立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把这个奋斗目标作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使命、砥砺前行的根本动力,贯穿于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之中。抗战初期,毛泽东就指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到陕北公学演讲时,他又明确提出,“陕公的方向是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走这个方向须有坚定的意志和在艰难困苦奋斗中不怕牺牲一切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奉命参加南泥湾屯田垦荒的359旅身上。据研究,从1941年3月首批开进南泥湾起,到1944年冬奉命远征华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止,359旅不仅“自觉承担试验、推广、完善政策的任务”,而且还以战斗的姿态加紧生产,把生产任务当成战斗任务,仅凭两只手和一把镢头,第一年做到了生产半自给,第二年做到了大部分自给,第三年做到了全部自给,第四年“不仅全部自给,而且可以积余一年,做到了‘耕一余一’”,并以此成绩完成了“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神圣使命,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军队屯田的伟大奇迹,成为抗战时期大生产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内核的南泥湾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早在1938年,毛泽东就正式提出了“艰苦奋斗”的命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1939年,他又强调“艰苦奋斗”要通过“自力更生”去实现,而且认为“片面地提倡艰苦奋斗的观点,是错误的”。在他看来,“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因而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同普通士兵一样,每天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布衣草鞋。周恩来亲自纺纱织布,被誉为劳动楷模。朱德时常背上粪筐拾粪积肥,还把自己的马让出来搞运输。特别是359旅的官兵们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住宿,就搭草棚、挖窑洞;
没有劳动工具,就搜集废铁自己打造;
没有衣穿,就光着膀子开荒种地;
没有粮吃,就到百里之外去背粮、挖野菜充饥。经过全旅的艰苦努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据统计,1941年,359旅开荒种地11200亩,实现粮食自给70%,经费自给78.5%;
1942年,种地26800亩,实现粮食自给78%,经费自给90%;
1943年达到自给有余,为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树立了榜样。

三、弘扬伟大南泥湾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思想伟力

历史证明,以大生产运动为代表的南泥湾精神是一曲民族精神传承最响亮的颂歌,其取得的成果,解决了边区“粮食不足,油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使边区掌握了足够的物资,克服了“鱼大水小”的现象;
其产生的影响,在空间上,己远远超过359旅开发南泥湾的范围,影响了边区,影响了全国各抗日根据地;
在时间上,远远跨越了抗日战争,影响了解放战争,乃至今天,甚至将来。在边区,“向359旅学习”的口号响彻云宵,不但留守部队提出要把自己驻地变为“南泥湾第二”,而且战斗在敌后的八路军、新四军也纷纷提出“要创造敌后的南泥湾”。可见,南泥湾精神不仅体现了“革命战士不怕苦,生产自给反封锁”的革命精神,而且也蕴含着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伟大力量。

——坚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前提。特别重视“核心领导”,并且郑重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形象地用一个桃子只有一个核心来说明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指出,“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只有一个核心。”,强调要建立领导核心,就必须“反对‘一国三公’”。为此,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推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主席,一致确定“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在大生产运动中,359旅官兵真正“让党的主张”变成了抗战时代的“最强音”。具体表现在他们收到上级指示后,立即从晋察冀赶回到陕北,“一边驻防,一边生产”。正如王震旅长所说,“我们坚决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保证在不影响战斗、训练任务的情况下,做到全旅生产自给”。这就启示我们,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今天,我们弘扬南泥湾精神,就是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捍卫“两个确立”。

——坚持群众路线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基础。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就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谋求“自己的私利”,而只谋求“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全民族的利益、劳苦大众的利益”,其“唯一任务,就是为民族与人民谋利益,绝无任何私利可言”。1941年发生的“雷公事件”,提醒党再次掀起大生产运动高潮,用“自己动手”践行了人民至上理念。在南泥湾,359旅不但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且还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创造了从“吃粮人”到“交粮人”的奇迹,大大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据统计,边区农民上交公粮的负担逐年减轻。1941年占总收获量的13.58%,1942年降为11.14%,1943年降至不足9%。敌后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也只占总收入的14%左右。这就启示我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我们依靠了人民。今天,我们弘扬南泥湾精神,就是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

——坚持自我革命是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马克思指出,“在每一次革命前后,都需要反思学习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发展壮大。延安时期,毛泽东在谈到生产劳动的重要意义时就郑重指出,“没有整风和生产这两个环子,革命的车轮就不能向前推进,党就不能前进!”单从这“两个环子”来看,其重要性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以王震旅长为首的干部战士们的艰苦奋斗自我革命精神上,这不仅是南泥湾“政治开发”运动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南泥湾精神的重要内涵。这就启示我们,强大的政党是在自我革命中锻造出来的,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今天,我们弘扬南泥湾精神,就是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不仅要彻底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而且还要打好自我革命的“攻坚战”“持久战”,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