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合集(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18 18:0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合集(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合集(范文推荐)

《死亡诗社》这部电影引发了许多我们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死亡诗社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1

我一直对中国大陆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别样的文化下、别样的社会形态下,人是怎样成长的?于是,看电影,得到一些了解。即便是看其他题材的电影我也不由自主地会留意于学校教育的内容。

《死亡诗社》,果然名不虚传,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动人的场面深深留在脑海里。影响最深的是基廷老师领着男孩子边踢足球边诵读诗歌。

“无论战斗胜利与否,都要迎着敌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声敦促下喊出诗句,把球大力开了出去。

“要做一个世界水手,驶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爬上绞架,迎着枪口,要面不改色“;

“从今以后的生活,增添了诗的乐趣“;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喊着基廷给他们的纸条上的诗句,并把球开了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放不开手脚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点声,盖住音乐,我听着不够英勇!“”来吧,先生,感情充沛点。“同时脱掉了外套,参与到了踢球。男孩们一开始是拘束的,到后来领悟到老师的用意,藏在身体里的活力迸发出来。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绝,这老师怎么想出这样契合学生们成长的绝招。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显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喊出诗句的同时,男孩们理解了老师的用意,诗歌的意义在踢球中自然显现,诵读的本真在少年挥洒激情中体现。诗歌的意义——灵魂迸发出的欢歌。诵读——身心的奔放,绝不是纸张上文字的那份单薄。那一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如神一样的澄澈英勇。

基廷还鼓励他的男孩们站在桌子上并告诉他们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很不一样,男孩们一开始迟疑着,从来没有成年人这样引领过他们,到后来尝试着站在桌子上俯视,他们站在上面的时候自然表现出一种自信、神气;
基廷在中庭场中以走路的形式让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时也要大家保持个性,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恐惧,要树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诚的的心灵引导男孩们更接近内心,引领学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长。

基廷何以能做到这样动人?是他的真诚。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精不诚,不能育人。不诚,不会体察到学生需要什么,不会辨析要教给孩子什么。不诚,只能是传声筒,没有教育力量;
不诚,老师仅仅是所从事一种职业,并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职责。

韩兴娥是真诚的,她认为学语文要有丰厚的积累就领着孩子这样学语文,她所做的绝不为成名。雷夫是真诚的,否则无法参透真相。他的奇迹是真诚面对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创造的奇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应该真诚的面对学生,想想自己能给孩子们什么,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理念,投机取巧迎合某种趋向。这个过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么?每一节课面对二十五名学生,我要做什么?做什么,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老师?我开始真诚地思考这些问题。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2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3

一个很喜欢的老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向我们推荐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看过之后才发现,它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阴郁悲伤,甚至有些部分是那样的奔放激昂,令人心潮澎湃,激起思绪万千。

不过,看完后,有丝后悔的感觉……电影中Neil的结局唤起了一些我一直逃避的记忆,关于一个生命的悲伤回忆。不堪重压的同桌用一跃永远的逃脱了这现实的冰冷无情,逃脱了那些无奈与孤寂……而我一直无法面对这件事,甚至像是自动删去了关于此的一切回忆,可是终是没有忘记的……或许,一点点的成长就是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切吧,所有的一切都不是逃避可以避免的,就如这些刺痛的记忆,时隔几年,还是被翻出来了……

一直无法评判其行为的对与错。或许,这世界真的并没什么绝对的对与错,单纯的一个对或错都会泯灭很多东西。可是,我无法认同,包括Neil的行为,只要生存就有希望,父母老师的不解带来的痛苦并不可以抵消自己对于父母、亲朋的责任,那些出发点为爱带来的困扰,我一直相信,如果加以合理的解释沟通,终究会是可以解决的。无疑,死亡是逃避一切认识苦痛的绝佳办法,可是,生者怎么办?

……

思想的人总是痛苦的,当想法不被大众认可的时候,面临的不仅是思想上的孤寂,更多的是,在非议面前,那些对思维、对信念的坚持慢慢的会被怀疑侵蚀。问题根源也许源于对自身的不信任,也许是内心的不够强大,可是,残酷的现实的.力量那么大,有什么资本可以背离现实,像飞蛾扑火似的坚持着信念,如果被世界背离了,那坚持的信念又是为了什么?为了活得与众不同?如果背负了父母的全部希望,自己的失败带给他们的绝望,只怕没机会弥补……

开学典礼后,Neil和朋友们在宿舍“阐述”的四大信念:模仿、恐怖、颓废、污秽,其他的不说,模仿和颓废是大多大学生的生活写照。因为我们十几年的教育告诉我们,大学是我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放纵的时刻。多么讽刺,这十几年里爱好被泯灭,个性被泯灭,我们不需要思考太多,只需要呆呆的被灌输即可,到了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我们都已经忘记自己喜欢、向往什么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是目前国家的基础就需要这样教育出来的“建筑”?固定模式的答案,固定方向的模版作文,固定类型的考题……最后是固定思维模式的我们。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不管是怎样对待儒家学说,这都是对思想的禁锢,一个没有接触过老庄观念的人,他怎样才能全面并且客观的看待他所热衷的儒学,就像是井底的青蛙,眼里只有那井口大的天空,所以在它眼里便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因为没有见证过全部的事实,谬论就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事实了罢。视野不够宽广,站在何种程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基于何种程度上的自由创新?

Keating老师教育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育人比教书重要。“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活过。”我看见这一群年轻人在奔往石穴时的兴奋,那种来自充满张力的澎湃热情,好像从没在周遭见过,自己也从未有过哪种感受。被生活推着一步步走到现在,虽然也在深夜人静时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终是会被一堆堆现实的物件拉回来,一直未果。也许,这样没有思想的活着最轻松;也许,这一切的逃避都根生于懒惰。也许,浑浑噩噩活到最后,我从未是活着的我……

可是,终于意识到自由思想的重要性后,对于现实的反抗,Neil采取了最消极的一种方式,面对父亲的禁锢,选择了死亡。好像做了一次自己喜欢的事情,违背了父亲的意思,就是犯了什么无法原谅的错误。除了荒唐、无奈与可悲三个观点外,我无法做出理智的评论……

影片结尾,Neil自杀以求光明,Keating老师被校方放逐,剩下的学生们虽然会继续过着被扼杀自由思想的生活,可是那已经透露星光的思想之火终是会燃烧下去的。有思想的他们又是会怎样看待校方可笑的“成功教育”呢?而我们呢?

“Carpe diem.Seize the day.”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如此,当及时行乐,汲取生命的精华,“make our lives extraordinary”。不管下刻发生什么,都必须要勇敢的面对,自由的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4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5

今晚观看电影《死亡诗社》,引发了许多我对于应该如何教育这个问题的思考。

校长先生的保守,是家长和社会利益的代表,他们从社会的最基础的思想出发,他们的思想,在代替年青一代人的思考,他们用他们固有的经验设来年青一代的未来,是为社会创造平庸者。

基顿先生的新颖的诗学课程,让我很受感触。他用很形象的行为来表达抽象的理论,比如让学生站在桌子上,来说明换一个角度,看到的世界就会不一样;用自己的步伐走出真实的`自己,在真实的基础上,需要走的与别人不同,因为用平庸的大众的眼光,看到的任何的世界都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死亡诗社”。“死亡诗社”是一个象征,一种理想。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情,让情绪自由流淌。所谓“死亡”是册许的死亡,是规整,呆板的庸常人生的死亡。这种“死亡”境地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的最终,以尼尔的自杀,基廷的被革职告终。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允许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这部影片的最激情一笔在于结尾:基廷先生即将离开,TOD在校长面前,跃上课桌,大叫“船长,我的船长”。在恢复的平衡之后的不平衡:死亡诗社解散了,老师离开了,但是其充满人性的自由思想已经发生作用,从最胆小到敢冒大不韪,TOD的变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表面上,人可以回到常规生活中来,但接受过自由思想点化的心灵却永远闪着特别的光泽。

做你自己,换角度思维,在这些细化的内容中,我看到了真实,也看到了不论是做任何一个超越大众思想的行为,都是会受到很多的质疑。如何在质疑中坚持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是我今后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