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方法快速模仿写一篇文章

时间:2022-05-05 18:15: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种方法快速模仿写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

5种方法快速模仿写一篇文章

5种方法快速模仿写一篇文章

干什么事都是这样:“姿势”对了,越做越顺。否则,事倍功半。模仿也不例外。模仿有学、思、践、悟4个动作,也有鹦鹉学舌、方枘圆凿、盲人摸象、买椟还珠、东施效颦、邯郸学步6个误区,如果把握不准,会误入歧途。今天,我要说,一篇文章即一个多维系统,学习借鉴好的文章,应该立体性把握,围绕主题、风格、方法、结构、观点等要素多向度模仿,借“题”发挥、借“风”使船、借“石”攻玉、借“瓶”装酒、借“辞”表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

一、借题发挥:模仿情景主题

所谓借题发挥,就是通过移花接木的手法,把他人作品中的“情节”“情景”移用到自己作品中,产生“老树发新芽”之效。借题发挥,分为借“情景”和借“情节”两种:

1.借鉴特定“情景”

请看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你读到第一句,肯定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没错,欧阳修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两相对比,你就会发现李清照词里的模仿痕迹了。事实上,李清照也坦承这一点。她在《临江仙》词序里写道:“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阙,其声即旧《临江仙》也。”这种模仿是对“深深庭院”意境的模仿。

再看秦观《画堂春春情》:

东风吹柳日初长,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损红妆。宝篆烟销龙凤,画屏云锁潇湘。夜寒微透薄罗裳,无限思量。

凑巧的是,温庭筠有首《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秦观是北宋时期的人,而温庭筠是晚唐人,这两首词里都有“雨后”“斜阳”“杏花”这样的意象,很有借鉴的味道,而从时间上看,显然是秦少游模仿了温庭筠。事实也是如此,王国维《人间词话附录》说:“温飞卿《菩萨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少游之‘雨余芳草斜阳,杏花零落燕泥香’,虽自此脱胎,而实有出蓝之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妙”。

可见,王国维先生是赞同模仿一说的。

2.借鉴特定“情节”

这种方法在小说等文学创作中很常见。比如,神话学家坎贝尔(JosephCampbell)在比较了人类各个文明的神话故事,如英国古代史诗《贝奥武甫》、两河流域古代史诗《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亚瑟王传奇》、印第安人的神话、各宗教经典以及当代小说后,发现了一个统一的神话模式——“英雄之旅”。他在《千面英雄》一书中,把这种“英雄之旅”归纳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启程,英雄从平凡的世俗世界离开。第二个阶段是启蒙,英雄在一个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险并获得成长。第三个阶段是归来,英雄完成冒险使命后,带着拯救世界的方法回归平凡世界,并造福大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人类文明的故事,可以说都是某种“既定情节”“既定规律”的重复,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的模仿。到现在,这个“英雄之旅”的既定模型对好莱坞影响巨大,无数编剧和导演受到这它的启发,创作了很多佳作,如《蜘蛛侠》《超人》等等,虽然这些作品讲的是不同故事,却似乎都在模仿着一个似曾相识的“情节”。

据有的学者研究,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就是在借鉴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有证据表明,《高老头》与莎士比亚《李尔王》里的父女关系的情节非常相似,有模仿的痕迹。

这种模仿现象,在我国文学作出中也是存在的。别的不说,就说“四大名著”。严格地讲,这四部作品皆非“原创”,而是作者充分借鉴相关史料、传奇故事、民间传说的情节,通过艺术加工改造而成,本质上,也算是模仿。研究表明,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可能借鉴了《金瓶梅》家庭兴衰的故事情节。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时,可能借鉴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火烧楞伽宫、盗仙草,帮助罗摩征服强敌,救出妻子的故事情节。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借鉴情节和情景,公文中也可以。

仔细想想,其实公文结构里承转合间节奏上的变化,就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情节,问题的发生环境、背景描述也可看作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情景,而数据、事例,则可以看成是表演的主角。因此,公文写作里对主题的模仿,是很常见的。比如,在讲话稿的起草中,经常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认知规律,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表述规律;在总结性文稿中,通常要按“干了什么—效果如何—问题在哪里-如何改进”这样的“情节”来摆布内容,本质上,也是对某种公文“特定情节”的模仿。

二、借风驶船:模仿风格特点

所谓借风驶船,就是学习借鉴别人文章的风格特点,然后融汇贯通,塑造出自己的写作风格。但凡文章皆有风格,就像人都有性格一样。著名文论家周振甫先生在《文学风格例话》一书中将风格分为文体风格、作品风格、作家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以及民族风格七种风格。笔者这里强调的借风使船,主要指文体风格和作家个人风格。

1.模仿文体本身风格

学习写作,通常会从文体风格开始学起,因为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你只有把握了这种特点,才算是入了行,要不,写出来东西会让人家觉得“没那个样儿”。自古以来,我国文学评论里,都很重视文体风格的分类。比如,曹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名诔尚实,诗赋欲丽”。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讲了八种风格:“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讲了十四种风格。

公文也是有风格的,这种风格体现在不同的文种上。按《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规定,公文有十五种,这还不包括讲话稿、汇报材料、署名文章等事务性公文,这些文种都有不同风格特征。它们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体例规范,语言平实、准确,风格严肃、庄重,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模仿时务必注意。

2.模仿作家个人风格

文章的风格和人的风格是息息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风格就是人的风格的投射,文章的风格反映作者的个性特征、价值倾向。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如苏轼在《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由于人与人的差异性,每个作者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价值追求,从而也会形成独特的语言表述方式。这种表述方式一但被人普遍认同,便会凝固下来,形成流派,被人传承。

这样的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大量存在,如唐代诗坛上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宋代词坛上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近现代文学史上专写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等。而流派内的风格传承,本质上就是对前人风格的模仿。

比如,钟嵘在《诗品》中认为,历史上许多文学家都直接继承了前人风格,如陆机、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颜延年“其源出于陆机”,左思诗出于刘桢,陶潜诗“又协左思风力”等等。

据《宋史苏洵传》记载,北宋嘉佑年间,欧阳修反对浮糜雕琢和怪癖晦涩的太学体,倡导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新文风,他将苏洵父子三人二十多篇文章刊印出来,天下士子竞相学习借鉴苏氏父子的风格。

最近这些年,《甄嬛传》《神探狄仁杰》等电视剧播出后,在网络上开始出现“元芳体”“甄嬛体”等于语体风格,诸如“本宫”“小主”“臣妾做不到啊!”“元芳,你怎么看?”这样的词频繁出现在各类文章中,底层逻辑也是模仿。

现代公文也强调风格的传承。现在搞文字工作的人时常会谈到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一文,以及曾风靡一时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毛泽东的文风,我们现在推崇写“短实新”的文章,本质上就是对这种风格的传承,对这种风格的模仿和借鉴。

三、借石攻玉:模仿方法技巧

说到借石攻玉,让我想到《诗经小雅鹤鸣》里的几个句子: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意思是说,別的山上的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从本质上讲,他山之石,就是一种可以模仿借鉴的方法技巧。笔者所谓借石攻玉,就是指借鉴别人的笔法、技巧、经验,为我所用。借石攻玉,可从三个方面来借鉴,循序渐进。

1.借鉴“规范之石”

应用文是一种规范性极强的文稿。人们常说公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所谓“镣铐”,其实讲的就是规范性。我们通常说:“像不像,三分样”,在党政机关写公文的人都知道,看一篇文稿的质量,一般是先看他的格式版面,如果连基本格式都不规范的文稿,实在难说是高质量的文稿。但凡高水准的稿子,外表一定是“彬彬有礼”的,美观大方有讲究、井然有序不苟且。

如何才能规范呢?对于初学者而言,一方面,建议好好学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里规定的公文格式、行文规则、拟制要求乃至语体规范。另一方面,也建议找一些公认的优秀公文来学习,“依样画葫芦”,对照着高手的“姿势”来练习。尤其对红头文件来说,这一招非常管用。只要不嫌麻烦,反复研究范文、临摹范文,有空也找不同的文件来作比较,有量的积累,一定能掌握写作要领。

2.借鉴“技巧之石”

若把写作的规范比喻为“镣铐”的话,方法技巧就是舞蹈技艺了。规范是“规定动作”,是“必须如此”,而方法技巧则是“自选动作”,是“可以如此”。你要知道,对于写作这曲“文字之舞”,即便是每支舞蹈都戴着“镣铐”,然而每支舞曲都有独特的舞步,有的节奏明快、有的缓慢,有的开放、有的含蓄。比如,语言表述上,有的稿子善用直笔,开门见山、一针见血,而有的稿子善用曲笔,委婉含蓄、迂回曲折,各有各的妙处。修辞方法上,有的喜欢用比喻,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有的喜欢用排比,铺陈叠加、恣肆汪洋、气势如虹。

初学写作的同志,不仅要善于借鉴格式这样的“外在技巧”,也要善于培养内行眼光,洞察其“内在门道”,大胆借鉴过来。

即便是鲁迅先生这样的写作大家,照样有借鉴的“前科”。他最善用曲折含蓄的语言,暗含褒贬、点评人事,殊不知,这种手法原是史家写史的手法,叫“春秋笔法”,他这种表述方法,谁说不是一种模仿借鉴呢?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其实这部作品也是借鉴的结果。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小说《狂人日记》,相信也有很多人读过。对比一下,不难看出,鲁迅先生的作品从象征意义到文章结构,都有模仿果戈理作品的痕迹。鲁迅先生自己也承认,他的这篇作品是受到了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影响!看一看结尾吧,鲁迅说:“救救孩子!”果戈理呢,他的话要多一些:“妈妈,救救你可怜的孩子吧,把你的眼泪滴在他患病的脑袋上!”,另外,他们都运用了“以狗喻人”的手法。

另外,沈从文有部小说叫《老实人》,其实更出名的《老实人》出自法国的伏尔泰之手;王小波有部《变形记》,当然,最了不起的《变形记》出自伟大的不朽的卡夫卡之手。很多写作大家,其实都是“超级模仿秀”。

3.借鉴“规律之石”

规律是文稿写作的底层逻辑,是文稿写作中的基本方法。借鉴写作规律、底层逻辑,是这种模仿的最高境界。写作规律,对于文章而言,是门道中的门道。笔者建议,写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在于把握规律,实事求是。

什么是规律?笔者以为,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种是思考的规律,一种是表述的规律,另外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分析问题时,一般会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这是思考规律。在写议论文时,通常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这是表述的规律。另外,你所表述的事物,都有其产生、演变、衰亡的过程,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写作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如实反映事物。

比如,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头一句“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实质就是提出问题,第二段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发问,随之用大量笔墨来分析问题,最后一段,提出对待不同阶级的策略算是解决问题,这就遵循了表述的基本规律。问题是,规律一般藏得很深,不易发现,怎么办?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分析。每学一篇好稿子,就把自己当成写作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别人为什么如此布局?为什么如此铺排内容?有什么规律可循?只要多分析,一定会发现其中“门道”。

四、借瓶装酒:模仿篇章结构

所谓借瓶装酒,就是借鉴别人文章的结构,在整体上模仿套用,局部上偷梁换柱,取得脱胎换骨之效。

借瓶装酒,可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模仿。

1.模仿整体结构

所谓整体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总体结构,如开头、论证和结尾。这种模仿“姿势”自古就有。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通过《史记》一书开辟了以“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为主体的纪传体史书体例。东汉时期,班固将“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并入“传”,同样写就了伟大的史学典籍——《汉书》,这是对“体例结构”的模仿。唐代以后,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词”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知道,词有非常规范的体例,每一种词牌都有固定的词调、语句、格式,为了符合这样的体例,一般把写词称作“填词”,所谓“填”就是按照一定的“套路”进行模仿,借前人的瓶,装自己的酒。明清以后的科举考试,考生答卷必须按“八股文”的范式来。一篇文章必须用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节奏来布局,“套路”很明显。写这样的文章,何尝不是模仿呢?

现代公文的结构性、规范性也很强,每一种文种都有自己的结构特点。比如,一篇调研报告不外乎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原因和对策。一篇工作总结,不外乎干了什么、效果如何、差距在哪里、今后如何改进。一个请示,不外乎事由、请求事项,凡此种种。初学写作,不会写不要急,只要善于模仿借鉴好文章,“依样画葫芦”,很快就能上手,即便是“写场”老手,也需要通过借鉴来激发灵感。

举个我们模仿的实例来说。2018年底,***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各地相继召开座谈会,我们省还组织了一期全省民营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班,由于我们厅正好是全省民营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组办方邀请厅领导去讲课。接到这个任务后,我们与业务处室立马着手起草讲课提纲。在构思阶段,反复尝试都不满意,要么太过保守呆板,缺乏新观点、新认识;要么思维过于跳跃,怕领导接受不了。如此反复折腾了多次,最后还是一篇兄弟省区领导的讲话打开了我们的脑洞。于是我们决定,“偷个懒”,来个借瓶装酒、借壳上市。我们参照的这篇稿子结构如下:

在全省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对民营经济怎么看——民营经济对山东发展功不可没,地位不容置疑,作用不可替代

看过去,民营经济成就卓著。

看现在,民营经济机遇难得。

看将来,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二、支持民营经济怎么办——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急企业之急、帮企业之困、解企业之难

一要更加扎实地抓好政策落实。

二要更加精准地推出政策创新。

三要更加有效地提供要素保障。

四要更加贴心地提供涉企服务。

五要更加有力地优化营商环境。

三、民营企业家怎么干——牢记************嘱托,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

一是永葆创业激情。

二是勇于改革创新。

三是加快队伍建设。

四是担当社会责任。

五是重视企业党建。

后来,经过一番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构思出了写作构架。

在全省民营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班上的授课提纲

一、对民营经济怎么看?

(一)看过去,功不可没

第一,改革开放40年,我省民营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无到有,初步发展阶段(1978—1992年)。

第二阶段:从少到多,快速发展阶段(1992—2002年):

第三阶段:从小到大,蓬勃发展阶段(2002—2012年)

第四阶段:从弱到强,提质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第二,改革开放40年,我省民营经济从小到大、贡献加大,占GDP的比重连续跨上四个台阶。

——10%台阶:

——20%台阶:

——30%台阶:

——40%台阶:

(二)看成绩,贡献突出

1.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

2.拉动投资的重要动力。

3.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

4.开放发展的主要力量。

(三)看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民营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不匹配。

二是政策数量与企业获得感不匹配。

三是民营企业获得信贷支持与企业贡献不匹配。

四是民营企业发展需求与人才支撑不匹配。

(四)看未来,大有可为

一是有信心。

二是有机遇。

三是有底气。

四是有空间。

二、发展民营经济怎么干?

(一)突破“三个量级”

一是坚持不懈做大总量。

二是改造升级做优存量。

三是创新驱动做强质量。

(二)移除“三座大山”

一是破除市场的“冰山”。

二是破除融资的“高山”。

三是破解转型的“火山”。

三、支持民营经济怎么办?

(一)发挥“三个效应”,释放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

二是发挥人才的虹吸效应。

三是发挥企业家的头雁效应。

(二)扮演“三个角色”,提升服务民营经济工作水平

一是提升站位,把民营企业当成“自己人”。

二是找准定位,把民营企业发展当成“自己事”。

三是立足岗位,当好民营企业“娘家人”。

细心一点的读者一看,应该看得出,我们起草的稿子,一级标题按照“怎么看——怎么干——怎么办”三个板块来架构,这就是模仿了“参照稿”的结构,可以说,借人家的瓶来装我们的酒。

2.模仿局部结构

所谓局部结构,是指一篇文章的某个段落、层次,或者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对于模仿词语,现代写作也叫做“仿词”。唐代诗人王勃借用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句诗,仿造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把“落花”换为“落霞”,把“芝盖”换为“孤鹜”,把“杨柳”换为“秋水”,把“春旗”换为“长天”。

唐代诗人皎然在《诗式》里说,南朝陈后主的《入隋侍宴应诏诗》一诗中“日月光天德”一句借鉴模仿了西晋文学家傅咸的《赠何劭王济诗》“日月光太清”一句,前三个字完全相同,只更换了最后两个字。

某领导在讲话中就借用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提出“旅游,让生活更美好”。借世博会的“瓶”装旅游的“酒”。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用了这种手法:“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出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小众化”就是换“大众化”中的“大”为“小”而造的词语。

在前面的领导授课提纲中,除了整体上的模仿,也有局部的模仿。比如,参照稿的第一部分,原文的三个二级标题:

一是看过去,民营经济成就卓著。

二是看现在,民营经济机遇难得。

三是看将来,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我们就着这个“逻辑”来思考,觉得不仅可以写“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变形,写成绩、问题。于是我们以此为蓝本,设计了授课提纲第一部分的四个二级标题:

一是看过去,功不可没。

二是看成绩,贡献突出。

三是看问题,不容忽视。

四是看未来,大有可为。

不仅如此,授课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也是模仿借鉴的结果。你看,在二级标题里我们提出了“自己人”“自己事”“娘家人”三个概念,这个说法源于网上一篇信息,我们看到时,觉得很贴切,很对“胃口”,于是决定“借”过来。

五、借辞表意:模仿思想观点

所谓借辞表意,这种方法是站在语言维度上模仿,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来抒发情感、论证观点,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借辞表意,实际上是修辞上的引用。

如何引用?方法有两种:

1.明引

顾名思义,明引就是在借用观点时,明确告诉读者,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独创,是谁说的、出处在哪里?比如,三国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用这种方法写道: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引用俗语说明文人相轻的内在原因。再如,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引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观点,说明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重要意义。

2.暗引

之所以叫暗引,与明引相对应,具体说来,就是在借用观点时,不点名道姓,说破来源,而是把观点悄然嵌入到自己文章里,水乳交融。比如,曹操《短歌行》一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实际上,这首诗里其实暗引了《诗经》中的六个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

再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境界的一段: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在这段话里先后嵌入了晏殊《蝶恋花》、柳永《凤栖梧》和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名句,没有解释其来源、出处,而是像自己的语言,自然而然地借用,属于暗引。

最后,看两个讲话片段:

1.《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2.缺乏协同、政策不配套,“东边日出西边雨”,会影响改革整体效益;迟迟不能在关键问题上突破,“也无风雨也无晴”,更是会错失改革良机。

第一段里“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分别是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里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出自李白的《行路难》,在文章里也没有说破来源,自然也属于暗引。第二段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的句子,套用在自己讲话中,浑然一体。

以上就是从主题、结构、风格、笔法、语言五个维度进行模仿的方法。大家在模仿过程中,可以从一个维度进行,也可以从多个维度同时进行,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