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5-04 16:05:01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大力推行草原虫害生物和生态治理技术,加快草原害虫防治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转变,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凸现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2010年肃南县草原站在省总站和县委县政府以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根据农业部、全国畜牧总站关于提高生物防治比例的要求,按照“科学谋划,大胆尝试,努力创新、突破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手段,提升草原虫害生物治理水平”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圆满完成了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示范项目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2010年草原虫害危害情况

肃南县是甘肃省草原蝗虫危害严重区域之一。我县地域辽阔、草原类型多、蝗虫种群分布及发生期、发生量有很大的差异。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干旱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天然草地生态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蝗虫种群、数量急剧增加,虫害呈现出“五年二次灾、年年有小灾”的发生规律,严重制约着我县草地畜牧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每年草地蝗虫危害面积达300-40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250万亩左右,虫口密度26—240头/m2,最高点达308头/㎡,牧草损失率达50—80%。2010年我县草地蝗虫危害面积达400万亩,严重危害面积达250万亩,平均虫口密度52.4头/㎡。危害草原的蝗虫以痂蝗、小车蝗、星翅蝗、雏蝗、大足蝗、棒角蝗和曲背蝗等为主,伴随有阔胫萤叶甲。

与往年相比,2010年因倒春寒,气候异常。我县草原虫害有发生危害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春季发生时间退后(平均15天左右),夏秋危害时间推迟(平均10天左右);二是危害程度有所减轻。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草原虫害生物防治情况

根据我县2010年草原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我县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共完成草原虫害生物防治27.6万亩。

一是使用生物农药苦参碱4.98吨,在我县的大河乡的水关村和康乐乡的上游村防治草原蝗虫16万亩,投入劳力1406人.次,施药机械70台(套),车辆51辆.次。投入防治技术人员4人.次,培训防治人员1410人.次。据调查,各防治区平均灭效均在85%以上,最高达90%。灭后草原平均减少牧草损失20%;以每亩草原挽回牧草损失25公斤计,共挽回牧草损失400万公斤,直接经济效益120万元(每公斤鲜草0.3元)。

二是牧鸡治蝗11.6万亩。在皇城镇开展了牧鸡灭蝗试验示范,从牧鸡灭蝗技术规范、疫病防治、组织形式、后续产业开发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积累了经验,使牧鸡灭蝗上了一个新台阶。为了提高防效,严格按照防治合同负责把关,固定专人指导牧鸡灭蝗,巡回检查并现场验收灭蝗效果,不达标的进行重治。通过投放10000羽牧鸡历时52天放牧治蝗,虫害严重区域流动转场4次,虫害控制面积达11.6万亩。经解剖观测,在虫口密度65头/㎡的草地上,每天每只鸡采食蝗虫278头,灭效达93%;牧鸡平均成活率达77%,平均每只鸡灭蝗面积达15亩。经牧鸡采食后的草场,蝗虫的残存量为成虫0.4头/㎡、蝗蝻4.2头/㎡,这样大大减少了蝗虫产卵的几率,治蝗效果非常明显。每只牧鸡平均售价以40元计算,扣除饲料成本,可获得20元/只的纯收益。同时,牧鸡治蝗后,防治区域亩均减少牧草损失25公斤,12万亩草场可减少鲜草损失300万公斤,每公斤按0.3元计算,挽回经济损失90万元,节省因药物防蝗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资金50多万元。

2、开展药物筛选试验的情况

为搞好药物轮换使用,丰富草原虫害防治方法,创新、突破防治手段,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我县在康乐乡上游村开展了防虫药物防效试验和筛选工作。参试药物有赤峰市帅旗农药有限公司生产的1.2%烟碱苦参碱乳油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研制的新型绿色环保纯中药广谱杀虫剂“百虫速灭”。通过试验,掌握了参试药品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为药物轮换提供了依据。

3、开展草原蝗虫固定监测点监测,加强预测预报工作

草原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防治草原虫害的基础工作,是制定防治措施、指导科学防治的依据,是提高防治效果、获取综合防效的保证。为了搞好这项工作,我们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测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加强了主要虫害区测报站建设工作,按照《草原蝗虫固定监测点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并开展野外调查工作。根据我县实际,确定调查区域,确立定位调查点,进一步加强对草原害虫的调查监测,随时掌握虫情,并根据我县虫情现状,实行周报制,及时向上级业务部门上报相关数据。测报站设备目前正在考察采购中。

4、开展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工作情况

为探索草原虫害防治由单一追求防效向防效与环保并重的“绿色植保”目标迈进的新途径。今年同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签订了《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协议书》。开展肃南县草原蝗虫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主要内容为蝗虫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天敌对蝗虫的控制作用研究、季节性牧鸡灭蝗技术、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套以保护自然控制能力为基础,提出无公害防治技术操作规程,并进行应用示范和推广。

5、开展培训情况

为提高技术人员业务技能和农牧民防治技术水平。积极开展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农牧民实际操作技术培训。我县在牧鸡治蝗前期组织举办培训班3场.次。培训人员80余人.次,在牧鸡治蝗期,现场组织培训班5场.次,培训农牧民30多人.次;在生物药剂灭蝗期以现场培训为主,举办培训班3场.次,培训农牧民1410人.次。另外,采取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集中培训和现场培训的形式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进行以防治技术、新型药物施用及预测预报技术等内容为主的培训10场.次,培训人员约200人.次。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生物防治水平。

三、主要措施

肃南县生物防治示范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障人畜安全为核心,遵循“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贯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加强监测,集中连片,生物治理,注重效益”的原则,采取生物防治的措施,努力提升草原虫害治理水平。

1、强化组织领导

根据2010年生物防治示范县建设的要求,我县草原站领导统一安排部署,组织我县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生物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对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意识

广大农牧民群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我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材料等多种宣传媒介和宣传工具大力宣传草原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生物防治虫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有利于草原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群众保护草原的意识不断增强,草原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通过牧鸡灭蝗项目的大力宣传,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牧鸡灭蝗工作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效应,农牧民群众参与牧鸡灭蝗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为我县大面积开展草原生物灭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做好资金物资管理工作

我县严格按照《会计法》和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了防蝗资金的管理,规范了补助资金的开支范围,确保专款专用。没有发生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省上调配的物资实行签收制,建立了相应的台帐和档案,对名称、型号、产地等信息进行准确的登记造册,并做好管理、管护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原有防治器械的检测、维修和保养等工作,全年共检修喷雾机械30台(次)。

4、严格值班制度和报告制度

根据全国畜牧总站《关于通报农业部启动草原虫灾防治24小时值班的便函》精神,我站认真做好草原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密切监测草原虫情发生发展动态。从6月10日至8月20日草原虫害发生期,每周二向市草原站报送虫灾发生和防治进展情况。通过周报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了虫灾信息畅通,对及时掌握我县草原虫害动态、提前做好防治药品和物资的调运计划、进行虫害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建设滞后,难以适应防治工作需要。多年来由于经费紧张,我县在草原虫灾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方面滞后,难以适应防治工作需要。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资储备条件缺乏。防虫物资没有专用储备场所,同其他物资混用一室储存,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二是人工防治工作费时、费力,效率低,影响防治面积和效果。三是交通工具缺乏。我县草原面积大,参与防治和调查的技术人员少,往返路途遥远,不能及时采集相关数据,给工作造成诸多不便。

2、预测预报监测条件差。监测所需的野外采样工具、通讯设备及数据分析设备缺乏,现有的监测设备简陋,监测技术人员知识老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使监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时效性和准确性不强;农牧民测报员因没有经费保障,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防治任务重,防治资金缺口大,难以控制虫害的蔓延。2010年在省总站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对草原虫害进行了积极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但防治资金缺口较大,草原虫害防治面积仅占危害面积的7%,难以开展大面积的防治工作。